《水滸傳》第西回名為 “趙員外重參文殊院,魯智深大鬨五台山”,可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分析:情節發展:避禍出家: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後出逃代州雁門縣,在此地巧遇金氏父女。
金翠蓮己成為當地富戶趙員外的外室,趙員外將魯達請到自己莊中熱情款待。
後來因官府緝捕甚緊,趙員外送魯達去五台山出家為僧,法名智深。
這一情節使魯達的身份發生轉變,從提轄變為和尚,也為後續的故事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情節從魯達的個人恩怨向梁山好漢的群體故事過渡。
大鬨五台山:魯智深出家後,卻難以適應寺院生活,舊習難改。
他先是在半山腰搶了賣酒人的酒喝,喝醉後大鬨一場;後來又假借過往僧人名義買酒吃狗肉,醉酒後更是打坍亭子、打壞金剛、回寺嘔吐、給禪和子嘴裡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
這一係列的行為將魯智深魯莽、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展現得淋漓儘致,也使故事的情節達到了一個小**,增強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人物塑造:魯智深:這一回進一步豐富了魯智深的人物形象。
他的豪爽、首率、重情重義在對待金氏父女的態度上就有所體現,他為了幫助金氏父女,不惜打死鎮關西,之後又接受趙員外的安排出家為僧,可見他的善良和擔當。
而在五台山的種種行為,又表現出他的魯莽、任性和不受拘束,如強搶酒喝、大鬨寺院等。
這種看似矛盾的性格特點,卻在魯智深身上得到了統一,使他成為一個極具個性和魅力的人物。
智真長老:智真長老作為五台山文殊院的方丈,是一個具有慧眼和慈悲心的人物。
他看出魯智深是上天的星宿下凡,雖然現在性格魯莽,但日後能夠修成正果,所以堅持為魯智深剃度。
在魯智深大鬨五台山後,他也冇有過分責怪魯智深,而是將他介紹到東京大相國寺,體現了他的寬容和大度。
趙員外:趙員外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他是五台山文殊院的大施主,與魯智深結識後,熱情款待並幫助他出家避禍。
但他也有一些世故和圓滑的一麵,比如在向智真長老介紹魯智深時,誇大了魯智深出家的原因,說他是因為感覺凡塵俗世太過凶險困苦,寧願出家做個和尚,這其實是為了讓智真長老更容易接受魯智深。
主題表達:反抗精神:魯智深大鬨五台山的行為,是對佛門清規戒律的一種反抗,也是對封建社會束縛的一種反抗。
他不願意受到拘束,追求自由和個性的解放,這種反抗精神是《水滸傳》的一個重要主題。
通過魯智深的行為,作者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和對自由的嚮往。
佛道之思:這一回中對五台山佛教寺院的描寫,以及魯智深與和尚們的衝突,引發了對佛道的思考。
一方麵,寺院本是清淨之地,但和尚們也有世俗的一麵,他們對魯智深的不滿和排斥,反映了人性的弱點;另一方麵,魯智深的行為雖然違背了佛門的清規戒律,但他的內心卻有著善良和正義,這也使讀者對佛道的真正意義產生了思考。
藝術特色:語言生動:作者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魯智深大鬨五台山的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如 “魯智深趁著這機會,提過木桶一通暢飲”“一不留神,把半山腰的亭子弄塌了;寺裡人不敢給這個凶神惡煞開門,這老兄發狠打壞了門左右的金剛” 等,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
細節描寫細膩:文中對人物的細節描寫非常細膩,如魯智深對剃鬍子的不捨,“能不能把鬍子留下啊?”
這一細節表現出魯智深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也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情節鋪墊巧妙:作者在前麵的情節中為魯智深大鬨五台山做了充分的鋪墊,如魯智深的性格特點、對酒肉的喜愛等,使他的大鬨行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增強了故事的邏輯性和連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