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的蜀國,有位名叫諸葛亮的丞相,他的治國理念可以用“鐵麵無私”來形容。

那時候,有些愛抱怨的老百姓和一些愛八卦的官員,總是嘀咕諸葛亮在釋出赦令上小氣得很,而且他的法令嚴格得就像是用尺子量出來的。

諸葛亮聽了這些閒言碎語,不慌不忙地迴應道:“治國啊,得有一顆公正的心,不能隨便撒幣,施捨那些不應有的小恩小惠。”

他搬出了漢朝的兩位大佬匡衡和吳漢,說他們治國的時候,也認為無緣無故放走罪犯不是啥好主意。

諸葛亮還提到了他的老朋友,劉備先帝。

他說:“先帝和陳紀、鄭玄這些大佬們聊天的時候,雖然討論了天下大事,但從來冇說過大赦罪犯是治國的妙招。”

他還舉了劉表父子的例子,說他們年年都搞大赦,結果呢?

國破家亡,赦免罪犯對治國有啥好處?

後來,費禕接管了蜀國的政事,他采取了寬鬆的赦免政策,結果蜀國的國力就像被抽了筋一樣,越來越弱。

看來,諸葛亮的“鐵麵無私”治國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在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位名叫子產的智者,他曾經對自己的繼任者太叔提出了一些治國的建議。

子產認為,隻有那些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夠用寬容的方式來管理百姓;而對於那些品德一般的領導者,還是得依靠嚴格的法律來維持秩序。

子產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猛烈的大火讓人望而生畏,所以很少有人因此喪命;而平靜的河水雖然讓人放鬆警惕,卻常常是溺水的罪魁禍首。”

他警告太叔,寬容的治國方式並不容易,不是普通人能夠掌握的。

太叔在治理國家時,心軟了,不忍心采取嚴厲措施。

結果,鄭國的盜賊活動猖獗,民眾怨聲載道。

太叔最終後悔莫及,但己經來不及糾正錯誤。

孔子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政策過於寬容,百姓可能會變得輕浮無禮,這時候就需要嚴格的法律來約束他們;反之,如果法律過於嚴苛,百姓生活困苦,就需要寬鬆的政策來緩解他們的壓力。

通過寬容來糾正不當行為,通過嚴厲來整頓社會風氣,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

在曆史上,商鞅的法律嚴到了連丟棄垃圾都要受到懲罰,這未免太過苛刻;而梁武帝則因為不忍心看到死刑,常常流淚釋放罪犯,這又顯得過於寬容,甚至有些懦弱。

《論語》中提倡對小過錯要寬容,而《春秋》則批評那些對大過錯放縱不管的行為。

這兩種態度需要適當調和,才能在治理國家時達到和諧平衡。

管理企業、教育學生、製定法律或教育子女也是一樣,應當尋求寬容與嚴厲之間的平衡。

諸葛亮和子產都強調了治國不能僅憑一時的寬容或無情的嚴厲,而應基於至公至德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寬容可能被視為軟弱,而過度嚴厲則可能導致民眾的反感和不滿。

正確的做法是在寬容和嚴厲之間找到一個適中點,以此來維護社會的秩序和和諧。

為更好的閱讀體驗,本站章節內容基於百度轉碼進行轉碼展示,如有問題請您到源站閱讀, 轉碼聲明
玥媛小說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智囊:古代智慧如何顛覆現代職場,智囊:古代智慧如何顛覆現代職場最新章節,智囊:古代智慧如何顛覆現代職場 CP
可以使用回車、←→快捷鍵閱讀
開啟瀑布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