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概論與欣賞 第1章 藝術觀念第一節一在線免費閱讀

小說:藝術概論與欣賞 作者:孔子 更新時間:2024-03-02 10:40:20 源網站:CP

第一節藝術觀念演變

藝術觀念是指藝術家、評論家或文化曆史學家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解釋和試是一種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

藝術家可以通過創作來表達他們的觀念和觀點,也可以采用特定的藝術形式來表達具體的觀念。

藝術觀念演變則是指隨著時代變遷,藝術家不斷地從新的視角去解讀和表達世界的過程,而這一演變涉及不同文化、不同曆史時期以及不同的藝術流派。

由於藝術有自身的發展趨勢,

藝術的變遷也會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多個方麵。

一、中國藝術觀念演變

中國藝術觀念源遠流長,源於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和文化,經曆了明清時期的文藝複興、近現代時期的西方文化影響,以及20世紀以來的各種藝術實驗和抽象藝術的出現。

中國藝術觀念主要體現在藝術傳統文化當中的儒、道、禪三個方麵,儒家、道家和禪家之間的藝術演變關係一直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這三種傳統哲學思想在藝術方麵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們之間的藝術演變關係也是非常複雜的。

從儒家的觀點來看,它強調要以一種文雅、清新的藝術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從道家的角度來看,它認為藝術應該服從自然,以達到自然之道的理想;

而從禪家的角度來看,它認為藝術應該從內心深處探求真理,以達到解脫的境界。因此,儒家、道家、禪家之間的藝術觀念演變是一個多元而複雜的關係,需逐步深入研究。

(一)儒——中國傳統藝術的和諧美

偏家藝校演通家藝術觀念認為藝術是一種為人們提供抒發情感、引起思考、表達自身的方式,應該以“中庸”的方式去表現,從而能夠實現藝術的功能。

強調藝術觀念強調藝術的審美理念,認為藝術應該能夠反映一種“美”的理念,而且應該能夠有助於人們實現“和諧”。

強調了藝術的審美功能,並主張將藝術融入人的生活中,著重開發技巧和技術,認為藝術能夠提升人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此外,官也認為藝術有助於推動人們求知,促進文明發展。

國儒家文化傳統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理念,叫做禮樂合一,禮樂是實現儒家“仁學”的重要手段。

“禮”是通過禮儀的外在形式來表達一種製度構建。是一套表達尊卑、社會階層的完整的社會規範係統,通過這套係統從而形成良好的政治、道德秩序。

“樂”則是指樂舞,樂舞作為藝術形式主要

作用於人的感性和精神,可以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轉化為個體的自覺需求。而堅持“禮樂”最高境界就如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其次,“孔辨異,樂和同”的觀點:則對“禮樂合一”進行解釋。

所以,作為國家統製或是個人的社會生活,“禮”區分了人的社會身份,而“樂”整合了人的個體情感,既有區分又有整合,才能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纔是儒家的治世之道,所以儒家提倡應該禮樂合一。

儒家“禮樂合一”和“美善統一”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禮樂合一”指的是完整的文化體係,

它包括了禮儀、樂器、音樂、文藝等方麵,而“美善統一”則是一套完整的精神性體係,它讓人們在美和善的完整中發現自己的內心,享受自身的精神和文化。

兩者的統一就是一種更完整的文化體係,它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讓人們在美善統一中感受到自身內心的完整。儒家美學認為美善是有統一觀唸的認為美普是一種完整的整體,它具有自身的內在統一性,也具有自身的外在統一性。子謂《儘美也,又儘善矣。謂《武》儘美矣,未儘善也”。(《論語·八侑》)美與善的關係在此正式提出。

美和善是相互統一的,如果兩者缺一,就不能稱之為完整的美善。

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善的完整,就是一種完整的內外統一。

在“禮樂統一”和“美善統一”的基礎上,儒家以“中和”為美。中庸之道的目的是達到道德的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從而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儒學的中庸和禮樂之間有著深刻的聯絡,它們均認為禮樂可以促成中庸之道的實現。禮樂的本質是規範人們的行為,以促進道德標準的實現。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在禮儀上克服過分的分歧和逆反,以保持社會的穩定。禮儀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它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中庸之道,提高道德境界。同時儒學的中庸與美善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美善包括了精神和物質這兩個方麵,精神指的是人們的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物質指的是物質條件的充分發展。儒家的中庸之道認為美善是一種統一的概念,它既指精神上的美善,也指物質上的美善,都是實現中庸之道的必要條件。隻有兼顧了“禮樂合一”和“美善統一”兩個方麵,才能真正實現中庸之道,從而達到美的和諧和社會的和諧是一致的。

儒家認為通過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是通過藝術。“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孔子提出理念,並指出要通過詩歌來弘揚美德,以禮儀行事,以和諧的樂趣來調節言行,以達到其於藝理想。

孔子重視藝術對修身育德的意義,他認為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詩和樂都是藝術。

從而認為藝術能夠讓人們更加深入地瞭解和認識自己,更有利於自我修養。

藝術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領會自然的美,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更有利於育德。

首先,“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的表達,認為儒家理論強調以道德為基礎,堅持仁義禮智信原則,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來理解和實踐儒家思想。

同時,儒家理論將藝術納入君子教育的係統中,認為藝術有助於增強人們的教養、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從而獲得更全麵的教育。

君子教育中將藝術融入,可以促進人們以善良和有序的方式生活,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其中“道、德、仁”構成了儒家理論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這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價值體係。

其次,“藝”提供了一種表達形式,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以及儒家理們的行為,作為一種道德行為的標準,來實現道德規範。朱焦稱:“遊者,玩物適情之謂。

藝則禮樂之文,射、禦、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不可闕者也。”又稱:“遊者,從容潛玩之意。”並

且反駁張軾的“藝者所以養吾德性”的觀點,認為藝術不能完全養成一個人的品德。他認為,人的品德應該是由禮儀、道德原則和道德行為來培養的,而不是靠藝術來培養的。

用“藝是合有之物”進行反駁,認為藝術有相對獨立的領域,與道德拉開子距離,因此,在近代以後,藝術逐漸從道德的約束中獲得了相對獨立的領域,並且與道德拉開了距離》藝術家們開始把自己的創作當作一種自由的表達,他們追求美學而非道德,不再受到道德的限製,也不用向道德論者解釋自己的作品。

表現出儒家藝術觀在藝術與道德之間的張力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因為藝術和道德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矛盾。

藝術家們追求自由,但道德規範則要求他們在自由的追求中不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線,這就產生

了一種張力,他們必須在自由的追求和道德規範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與西方藝術傳統相比,中國古典藝術的創作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藝術更多地注重表達情感和傳達藝術家的思想意念,這種抒情傳統在中國詩詞、戲曲、音樂和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它們更多強調內在的情感體驗,而非單純的形式複製。

“詩言誌”是儒藝術觀的重要內容。它指的是藉助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念,從而傳達藝術家自身的思想觀念,以此來達到突發情感、增強美感的目的。

它是中國古典藝術抒情傳統的一部分,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深受人們的喜愛。

人類的藝術創作源自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意誌,詩、樂、舞是藝術的三要素,藝術的發端便是情意結合誌向的啟動。

儒家之“誌”包括政教思想,但“情一誌”更強調的是表達主體心靈情感的內

容,而非政教思想。“情一誌”可以理解為表達情感和意誌的活力,是藝術創作的靈魂所在。另外,

孔子“詩可以怨”(《論語·陽貨》)、司馬遷“發憤著書”(《報任安書》)等主張,肯定文學藝術也是

一種抒發情緒和思想的重要渠道,它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把心底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的平台,把人們的情感抒發出來,並以此來指出當前社會的不足。

另外,儒學也可以激發人們的情感,教育人們,激勵人們去抗爭不公,去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社會和環境。

也正是儒家的中庸理想,使得情感表現同時得到了節製,也使得人們的情感受到了社會的規範約束,從而使得人們的情感表達得到了正確的引導和調節,避免了情感的過激和失控。

(二)道家自然自由的藝術觀念

道家的“自然自由”的藝術理想,使得儒家原有的“情”肯定得到更深的發展和突破。道家認為,藝術的表達應該具有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受到社會傳統的束縛,應該充分發揮自然的美感,以及更加真實地反映人們的情感,從而表達出對社會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觀點。

儒道互補”是中國古典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儒家學說重視倫理道德和禮儀,重視禮法禮節,注重形式上的禮儀,強調仁義禮智信:而道家思想強調自然,尊重人性,注重自然和內在的道德,強調“仁者無敵”的理念。“儒道互補”,結合道家的仁政理念和儒家的倫理道德,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

道家思想對於審美心理和藝術精神的闡發,為中國文人藝術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道家思想倡導的不自然無為”的理念,讓文人藝術家們拒絕一切強迫性的外在形式,強調內在的精神層麵,追求自由和自然。此外,道家的“仁者無敵”的理念,也讓文人藝術家們以仁義為出發點,將道德和藝術結合在一起,實現藝術真正的價值。道家藝術觀念將自然視為最高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認為一切人之藝術都需要遵從自然。在道家的思想中,自然是一種無為而深遠的力量,它體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與自然起應該和諧共處,並追求自然之美,從而獲得真正的美對於道家來說,自然美指的是一種無為而本真的美,它不是人為地製造,而是一種非刻意的發現,恰恰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美。

“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道德經》),道家認為,自然美的核心特質就是無為,不受目的性的限製,自由自在,能達到最大的美。

道家認為,藝術和美應該是基於自然的,它們不應該受到利害的約束,而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從而達到道的境界。莊子的論述正是體現出道家美學的思想。認為無為而無不為纔是真美,而這正是自然美學的核心價值觀。

隻有自然無為,才能體現出真正的美,才能達至最大的美。道家藝術觀認為,藝術應當反映真實的現實,不應當被虛假的事物和情感所乾擾。在老莊看來,善是一種自然的事物,它應該是源自個體的自然本性,而不是外來的規範與道德倫理。

他認為,不能強求彆人去做某種“善”,而是要讓個體有自由發展,自然本性得以實現,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善。對於道家來說,藝術必須反映真實的自然生命,而不是誇張的浮華矯飾或虛無的異化。他們認為,藝術應當體現出真實的自然、自由和真實,而不是人為地、對立的。道家認為,真實是美的唯一前提,而不是把自然雕飾成人為的模樣。

他們認為,藝術應當把真實的美表現出來,而不是虛假的華而不實的東西。藝術應當是真實而樸實的,而不是虛假的華而不實的虛無。自然無為的本質是自由,道家思想將自由視為人生和藝術的最高境界。《逍遙遊》透露出莊子關於自由的思想,他認為自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並可以通過瞭解自然的道理來達到自由的境界,這種自由的境界不僅僅是自由,而且也是美和藝術的境界。道家思想重視人的自由和無限,它主張人們應該從現實關係中掙脫出來,進入超越的境地,並主張追求自然存有的自由發展作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反對一切壓迫與功利,這也是美的本質態度。道家思想認為,人從“有待”走向“無待”,無拘無束,無所桎梏與依賴,這種理想的境地,也就是高超的藝術之境。它不僅僅是一種自由的境界,

而且也是一種美的境界,是一種無限的理想。魏晉玄學為道家思想在藝術領域發展提供了基礎,強調自然和自由的理念,對於藝術創作具有很大的影響。

它的思想和理論也受到了後世藝術家的借鑒和肯定。

晉人高揚老莊思想,追求思想的自由與情感的暢達,主張任性而任情,在生活和藝術領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使藝術創作更加靈動、多樣、富有創造性。

陸機提出的“詩緣情”強調了文學。

藝術的內在情感,並在藝術上探求”自然”與"情感”的完美結合,以實現藝術的真正意義。

他的思想也對後世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晉人在藝術上彰顯出前所未有的情感深度,其中包括書法、詩歌、繪畫和音樂等形式。他們的人格與藝術中的真切情感表達被稱為“一往情深”,這體現了人的覺醒與文字自覺。

明末期間,個人情感得到了特殊重視,重新審視了傳統宋明理學中對個人情感的壓

抑,李贄的“童心”說、袁宏道的“性靈”說、湯顯祖的“情至”說,都將真實的個人自然情感的

自由表達放在文藝思想的第一位,使其成為明末期間文藝思想的核心。

道家提出了虛靜、物化、心齋、坐忘等重要的藝術美學與藝術心理問題。

道家的觀點認為,如果想要達到得道的境界,就必須主動超越自我,超越物質與有形的限製,放開心靈,沉浸在虛無的深處,使自己的精神能夠馳騁於天地萬物之中。

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需要超越有形的束縛,超越現實的利害關係,進入一種虛無的純粹的審美境地,這與道家得道的心理狀態類似,文人與藝術家以此種虛靜的藝術心理狀態標榜自己。

兩者的結合促進了藝術創作和鑒賞的發展,使藝術創作鑒賞不僅僅是一種審美實踐,而是一種深刻的思考和感受體驗。

此種觀賞方式,使觀賞者在看到藝術品時能夠深刻體會到藝術品背後表達的真理,而不是僅僅被表象所吸引。

道家的思想影響了藝術的方方麵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理想之人的設想。

道家以聖人形象為藝術創作的基礎,將理想之人的身體狀態、心理狀態等豐富多彩的情感狀態融入作品之中,構築出一個充滿理想氣質的藝術家形象。

宋代蘇軾受老莊影響甚巨,他將儒家經典和道家精神緊密結合,形成了一種古典中國士人的理想人格。

蘇軾在書畫詩三種藝術上,融合儒道之道,以及對理想之人的描述,取得了極偉大的成就,為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三)禪宗藝術觀

兩漢之際,佛教在中國傳播有許多載體,例如文學、藝術、建築、宗教儀式等,在與當時社會思想結合後,從而產生了禪宗教派,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鼎盛。

禪宗思想強調自我探索和內心的安寧,以及內心深處對真理的渴望。

禪宗思想在中國文學藝術中有著深刻的影響,被廣泛用於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方麵,推動了中國文藝的發展與新的創作。禪宗的文學藝術,更是促進了中國文學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禪宗認為,隻有通過靜思和參禪,才能達到頓悟、妙悟或領悟的境界,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直觀和妙悟都是指人們通過非理性的直接感和推理,不經過係統的邏輯思維分析,而是憑藉自己直覺和經驗,得到一種本質上的認識和領禪宗的許多偈語表達的是瞬間悟道的意義,即人們在瞬間,通過直觀與妙悟,把握到了真理的不質,獲得一種清明完整的覺悟。

妙悟是一種通過直觀而在瞬間獲取的洞悉,它讓人能夠以一種更深層次的方式理解事物,從而創造出更豐富的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中的直覺、靈感和頓悟等心靈現象都是基於直觀和妙悟的,它們可以幫助藝術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創作出更加感人的作品。

初唐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虞世南認為,書法不能靠努力去獲得,而是要深入理解藝術中心,從而獲得神悟。

他認為,神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關鍵,也是書法藝術的核心要素。而南宋詩人嚴羽認同“妙悟說”,是一種追求超越理性思維的藝術直覺,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問題的本質。

嚴羽提出了獲得妙悟的方法,即通過閱讀及研究優秀作品,從中獲取靈感,在體驗中達到藝術感受的飛躍。

為更好的閱讀體驗,本站章節內容基於百度轉碼進行轉碼展示,如有問題請您到源站閱讀, 轉碼聲明
玥媛小說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藝術概論與欣賞,藝術概論與欣賞最新章節,藝術概論與欣賞 CP
可以使用回車、←→快捷鍵閱讀
開啟瀑布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