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發展曆史可以分成七個階段,分彆是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元文學、明清文學、近現代文學。先秦文學主要是講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文學,包括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等曆史時期的文學,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集中出現在了周朝的春秋和戰國,又以戰國為主。中國文學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先秦文學為其源頭,是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國文學的各種體裁幾乎都孕育於這個時期(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同時在詩歌和散文方麵,還出現了蓬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其次,中國文學的思想基礎也是孕育於這一時期。特彆是儒、道兩家的思想影響著此後幾千年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中國的文學思潮以儒、道兩家為主,儒家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道家注重文學的審美價值,也已經在上古期形成。影響著整箇中國文學的一些觀念,如“詩言誌”、“法自然”、“思無邪”、“溫柔敦厚”等等,都是在這個時期提出來的。

文學形式主要包括了歌謠、神話、《詩經》、《楚辭》、曆史散文、諸子散文。先秦文學對後世的主要貢獻在於詩和散文。

先秦文學的顯著特征:①詩、樂、舞相結合;②文、史、哲不分;③作者和時代難以確定。

上古神話

神話是生活在原始公社時期的人們,通過他們的原始思維不自覺地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語言藝術創作。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上古神話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認識。

上古神話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創世神話,例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姻補天;第二類是自然災害類神話,例如後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第三類是戰爭神話,例如黃帝戰蚩尤等。

知識擴展:常見的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炎黃大戰、鯀禹治水、後羿射日、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嫦娥奔月、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伏羲畫卦、共工怒觸不周山、刑天舞乾鏚

上古歌謠**

上古歌謠,指產生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早期的民間歌謠,是《詩經》以前人民的口頭創作。現在能見到的上古歌謠,多數是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的產物。上古時期,生產力落後,還冇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因而還不可能出現後世所謂的“純文學”。

【知識拓展】

原始歌謠的特征:1.產生於生產勞動;2.集體口頭創作;

3.語言質樸,節奏短促,以二言為主;4.詩、樂、舞相結合的綜合性特征。

《山海經》****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也是我國目前儲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現存18篇,大致可分為《山經》《海經》和《大荒經》三部分。書中儲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說的片段,例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黃帝戰蚩尤等。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意義,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知識拓展】

“誇父逐曰”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相傳黃帝時期,誇父族的一個首領想要摘下太陽放到人們心裡,於是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乾了黃河、渭水,準備往此邊的大湖去喝水,途中被渴死。其手杖化作鄧林,成為桃花園,身軀化作誇父山。該故事反映了古代先民企圖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縛的願望以及對生命永恒的渴求。

“精衛填海”出自《山海經·北山經》。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該故事反映了一種敢於反抗、敢於鬥爭和犧牲的精神。

“黃帝戰蚩尤”出自《山海經·大荒北經》。相傳姬軒轅揮軍與九黎部落在涿鹿郊野大戰,最後擊敗該部落,並殺死其首領蚩尤。這一著名戰役使姬軒轅名震當時,各部落酋長們擁護他為“天子”,尊稱他為“黃帝”。

六藝****

在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係中,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即“禮、樂、射、禦、書、數”。

“禮”是指禮節;樂”是指音樂;“射”是指射箭技術;“禦”是指駕馭車馬的技術;“書”是指書法;“數”是指算術與數論知識。

【知識拓展】

六經:六部儒家經典,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彆是《詩經》《尚書》《禮經》《周易》《樂經》《春秋》。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存秋》。

四書五經詳實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麵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代表人物和派彆的總稱。“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指儒家、道家、瞾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

【知識拓展】

諸子百家還有以下幾位重要代表人物: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書,主要作品是《呂氏春秋》。

兵家:創始人孫武,主要作品是《孫子兵法》。

醫家:代表人物扁鵲,主要作品是《內經》和《外經》,發明“望、閘、問、切”四

診法。

縱橫家:創始人鬼穀子,主要作品是《鬼穀子》,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代表作品是《鄒子》。

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惠施,注重辯論“名與實”的關係,主要作品是《公孫龍子》《惠子》。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思想核心是“道”,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具有辯證法的思想,其還描述了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提出“小國寡民”

的主張。老子的思想主張,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拓展】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為上篇《道經》與下篇《德經》,共八十一章,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該書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的方法;“德”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名句彙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孔子**哧吹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主張恢複西周禮樂製度,創辦私學。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和“禮(克己複禮)”。

【知識拓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有教無類”,首創私學,廣招學生,主張“學而優則仕”。

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主張“不憤不啟,不俳不發”的啟髮式教育,教育學生要“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

孔子的經濟思想:提出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現與“富民”思想。這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論語》***☆去

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而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知識拓展】

《論語》名句彙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墨子**

墨子名翟(di),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墨家與儒家在先秦時期併成為“顯學”,有“非儒即墨”的說法。

墨子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成了《墨子》一書。【知識拓展】

與墨子相關的成語:墨守成規、以卵投石、不可勝數、墨突不黔、功成名遂、快馬加鞭

孟子,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政”“民貴君輕”,主張“性善論”“民本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格論(養浩然之氣、捨生取義)”“人才論”等。被尊奉為“亞聖”。

孟子及弟子合著《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孟子》一書論辯藝術至精至密,具有雄辯的藝術特點。其善於運用類比推理以及比喻和寓言,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語言平實淺近、精煉準確,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文風氣勢浩然,文氣磅礴,若決江河。《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

【知識拓展】

《孟子》名句彙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成語彙總:

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緣木求魚、堰苗助長、事半功倍、一曝十寒、捨生取義、杯水車薪。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莊子的哲學觀以“道”為核心,帶有西方哲學理念色彩,其人生理想是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和對現實社會的徹底超脫。在政治上,他接受併發展了老子“絕聖棄智”、“小國寡民”的主張,把重點放在對“民之常性”的肯定上,設想了一個與現實截然對立的社會圖景。在美學觀上,他追求自然率真,崇尚“天地之美”。

莊子及弟子合著《莊子》,又名《南華經》或《南華真經》。《莊子》一書分為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為於木人所作。《莊子》一書充滿了浪漫主義文學色彩,創作方法以寓言為主,想象與虛構意出塵外、怪生筆端,意境雄奇開闊,語言異趣橫生、汪洋恣肆、奇詭怪譎、自由灑脫。魯迅曾讚譽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書中的名篇有《秋水》《逍遙遊》等;著名的寓言故事有“呆若木雞”“瑙丁解牛”“螳臂當車”“東施效塑”等。

【知識拓展】

《莊子》名句彙總: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哀莫大於心死。

人生在世,恍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曷若相忘於江湖。

荀子*吹

戰國後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禮樂學說,提出“性惡論”、“隆禮重法”等觀點。

主要著作是《荀子》,此書思想深邃豐富,論證嚴謹周詳。《勸學》是其中的名篇。【知識拓展】

荀子“性惡論”思想: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天並不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律。人類不能違背這一規律,而隻能嚴格地遵守它。

《勸學》名句彙總: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戰國末期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主張君主集權製,重賞、重罰、重農、重戰。韓非子認為曆史是不斷進步的,應根據今天的實際來製定政策,這為當時統治者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主要著作是《韓非子》,該書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知識拓展】

《韓非子》一書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三人成虎”“智子疑鄰”“買櫝還珠”“鄭人買履”“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憑著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也稱《孫武兵法》,是我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

該書共十三篇,六千字左右,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深奧,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被譽為“兵學聖典”。

《詩經》

《詩經》又稱為《詩》或《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各地民歌及朝廟樂章共305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因其口耳相傳、易於記誦的特點,《詩經》在漢代流傳甚廣,出現了今文的魯、齊、韓三家詩,成為官學。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古文“毛詩”晚於“三家詩”,雖未成為官學,但在民間廣泛流傳,最終壓倒了三家詩,盛行於世。後來三家詩先後亡佚,今本《詩經》,就是“毛詩”。

《詩經》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又叫“國風”,收錄了十五個地區的民歌民謠,《關唯》是“國風”裡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首篇。《七月》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雅”是指朝廷正樂,分為《大雅》與《小雅》﹔“頌”分“魯頌”“周頌”與“商頌”,是指宗廟祭祀的樂調。

《詩經》按照記述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六大類:祭祖頌歌類、農事詩、燕饗詩(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怨刺詩(反映喪亂、鍼砭時政的詩歌)、戰爭徭役詩與婚戀詩(最能反映社會問題的是“棄婦詩”,如《衛風·氓》)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重章疊句是其章法特征。

《詩經》的藝術成就有兩點:一是開創了我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二是賦、比、興修辭手法的運用。

著名篇目有《關雎》《伐檀》《碩鼠》《-七月》等。【知識拓展】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風:即“國風”,指各地的民間歌謠,按地區或諸侯國的名稱分為十五國風,共160篇。著名篇目有《關雎》《兼葭》《桃夭》《伐檀》《碩鼠》《氓》《七月》等。

雅:指朝廷正樂,根據作品題材分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以反映朝廷的重大事件為主。“小雅”以表現貴族日常生活的內容居多。著名篇目有《江漢》(大雅)、《思齊》(大雅〉、《采薇》(小雅)、《鹿鳴》(小雅)等。

頌:指宗廟祭祀的樂調,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著名篇目有《我將》《有客》《玄鳥》等。

賦:是指直接鋪陳敘述,多表現在一首詩的總體方麵,對於社會生活的反映,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例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予之手,與子偕老”。

比:是指比方、比喻,給人以真實感、形象感,增強詩的感染力量。例如“手如柔菟,膚如凝脂”。

興:是指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是一種借自然界事物的描寫、聯想,引出詩人內心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例如“桃之天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名句彙總:

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踞。……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先秦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曆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後者包括《論語》《墨子》《孟子》等。

《尚書》*

《尚書》又稱為《書》或《書經》,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曆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組成,記載了從堯、舜到周朝的重大事件。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誌。

【知識拓展】

《尚書》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虞夏書》是古代中國書文獻中最古的一部分,為天下第一難懂之書。原本為《虞書》與《夏書》,後大多亡佚,殘存部分合編入《尚書》為《虞夏書》。

《春秋》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以記事為主,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間的各國大事。後經孔子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

孔子在《春秋》中首創了一種叫作“春秋筆法”的文章寫法,其突出特點是“寓褒貶於記事”。

【知識拓展】

春秋筆法:《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詞”。《春秋》的語言簡潔而謹嚴,同時它的含意又極為富贍,作者的思想傾向皆蘊含其中。這種“一字見義”、“一字褒貶”的語言特點,後世稱其為“春秋筆法”。

草蛇灰線法:是古典小說結構技法之一,指在文學創作過程中貫穿一條若隱若現、時斷時續的線索。例如《水滸傳》“景陽岡武鬆打虎”章節中,反覆提及武鬆的“哨棒”;再如《紅樓夢》中也大量使用此技法來達到“草蛇灰錢,伏脈千裡”的效果。

《左傳》**

《左傳》由左丘明所著,全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是一部為《春秋》

做註解的史書,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儘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並稱“春秋三傳”,都是對《春秋》的註釋。在思想傾向上,《左傳》具有鮮明的儒家思想。《左傳》最突出的成就是長於敘事。

【知識拓展】

“春秋三傳”是解說《春秋》的三部史書,都是編年體史書。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主要記載了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麵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標誌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其中的名篇有《鄭伯克段於鄢》《顰之戰》《曹列論戰》《燭之武退秦師》等。

《公羊傳》釋史十分簡略,著重闡釋了《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穀梁傳》用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的方式註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困彆體史書。分彆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成書約在戰國初年。一般認為《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

《國語》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等觀念,以記言為主、記事為輔,所記多為朝聘、饗宴、諷諫、辯詰、應對之辭。其中的名篇有《召公諫厲王弭謗》《勾踐滅吳》等。

《戰國策》**

《戰國策》又稱為《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編訂的一部國彆體史書,是一部有關記言的史料彙編,記述了從戰國初年到秦滅六國約240年的曆史。全書以謀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主要記錄戰國時期策士(縱橫家)遊說各國諸侯時陳謀獻策或互相辯論的言辭。反映了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形,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名著。一般認為西漢的劉向編訂了《戰國策》。其中的名篇有《蘇秦始將連橫說秦》《馮鍰客孟嘗君》等。

政治觀上:崇尚計謀策略,尊奉機巧權變(以智服人)。人生觀上:公開宣揚追求“勢位富貴”,爭名逐利。但《戰國策》也有其進步思想,例如反映了民本思想,有明顯的“貴士”的傾向,記錄了許多嘉言善行,對於銳意改革、勵精圖治的國君,給予了充分肯定等

書中的成語事有“圖窮匕見”“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鸝蚌相爭”“狡兔三窟”“門庭若市”等。

楚辭**

“楚辭”是戰國後期產生於楚國的一種新詩體。所謂“楚辭”,其本義即指楚地的歌辭。它“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宋·黃伯思《翼騷序》),與楚地的原始神話和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風的習俗(宗教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句式長短不一,多用“兮”字。代表作家及作品是屈原的《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

西漢末年劉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等人的仿作合為一集,取名《楚辭》。《楚辭》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創立了楚辭新詩體。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其“美政”理想與民本思想。

屈原的詩作想象豐富,構思奇偉,大量運用比興和擬人化的手法,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知識拓展】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種歸(今湖北宜昌)。早年受楚懷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後因貴族排擠誹謗,被流放。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今湖南),以身殉國。

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1篇。

清乾隆時期舉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瀛撰有對聯“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嗬壁,湘流應識九歌心”,聯中巧妙地將屈原作品《招魂》《九歌》《嗬壁》(即《天問》),以及他用以自比的香草和至死不渝熱愛的“三戶”楚地聯絡起來,以頌揚屈原的愛國之心和憑弔屈原的不幸遭遇。

《離騷》****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所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一首帶有自傳體性質的長篇抒情詩,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

《離騷》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的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開創了中國詩詞以“香草美人”寄情言誌的比興手法。在形式和語言上,《離騷》打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後人稱之為“騷體”,大量的“兮”字的運用也是“騷體”的標誌之一。

《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並稱“風騷”,它們是中國詩歌發展的源流,對後世中國文學影響深遠。

【知識拓展】

《離騷》名句彙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宋玉**

宋玉,戰國時楚國鄢都(今湖北宜昌)人。主要活動於頃襄王時期,一生很不得誌。約卒於頃襄王末年,年約六十。宋玉的作品,就其可靠性和重要性而言,有楚辭體作品《九辯》和以賦名篇的《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等。《九辯》也是當時流傳在楚地的古樂曲名稱,且與屈原《離騷》一樣,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鑄成了“宋玉悲秋”的典故,並對後世文人創作產生很大影響,成為曆代“悲秋”主題的濫觴(源頭)。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哲學類、非史書)。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以儒、道思想為主,並融合進墨、法、兵、農、縱橫、陰陽等各家思想。

《呂氏春秋》創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如“刻舟求劍”等,同時本書的編撰給後世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察傳》一文出自《呂氏春秋》。

《爾雅》**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是辭書之祖,也是中國古代典籍“十三經”中的一種。在中國語言學史和辭書史上都占有顯著的地位。它首創的按意義分類編排的體例和多種釋詞方法,對後代辭書、類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後人模仿《爾雅》,寫作了一係列以“雅”為書名的詞書,如《廣雅》《駢雅》《通雅》《彆雅》等,而研究雅書又成為一門學問,被稱為“雅學”。

十三經*

“十三經”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十三經”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最終形成於南宋。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十三經”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為更好的閱讀體驗,本站章節內容基於百度轉碼進行轉碼展示,如有問題請您到源站閱讀, 轉碼聲明
玥媛小說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專升本文化常識文學常識,專升本文化常識文學常識最新章節,專升本文化常識文學常識 CP
可以使用回車、←→快捷鍵閱讀
開啟瀑布流閱讀